手机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社区慈善 | 徐晓新:社区基金会如何以资源优势助推社区创新发展
    0
    发布时间:2025-04-03 浏览数:121 新闻来源:

    问:徐教授您好,作为社会慈善资源的重要载体之一,社区基金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不少地方将社区基金会纳入地方性慈善法规或社区治理法规,为社区基金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持。请问该如何构建良好的社区基金会生态,让社区基金会发挥出资源平台、治理枢纽作用?

    徐晓新:2009年,中国第一家以“社区”命名的公益基金会——千禾社区基金会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诞生。短短十几年,社区基金会已发展成为我国创新基层治理、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支持建立乡镇(街道)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和设立社区基金会等协作载体”。至此,社区基金会在我国基层治理体系中协作载体的功能定位在中央政策中得以明确,其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基金会如何落实协作载体这一功能定位,以资源优势助推社区创新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促进社区基金会资金来源多元化。汇聚本地资源、服务本地发展是社区基金会相对其他基层治理主体的优势所在。但目前国内社区基金会发展普遍面临资金规模有限、来源相对单一等问题。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在296家社区基金会中,注册资金为200万元及以下的约占80%;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初始资金多来自政府和少数驻区大企业的捐赠。发挥社区基金会的协作载体功能,要不断扩大资金规模,拓宽来源渠道。为此,要围绕本社区的痛点问题开展一两个旗舰公益项目,凸显创新和治理效果,以此强化社区基金会的品牌影响力;要根植社区,以项目为抓手,加强与本地小微商业机构和社区居民的深度互动,使小额持续捐赠逐渐成为社区基金会的源头活水;要强化平台作用,以支持设立社区基金和微基金、捐赠人建议基金等方式,更好激活和服务本地利益相关方,扩大捐赠来源。

    提升社区基金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社区基金会自身发展和作用发挥的组织基础。其核心是建立多元、负责的理事会,选聘培养好秘书长。地方政府要逐步减少对社区基金会直接的行政主导,支持理事会作为决策机构独立规范开展工作。要坚持在社区中挖掘有情怀、有能力、有资源、有公益心的热心人士担任理事,切实承担责任,以此为抓手构建多元、负责的理事会,使之成为驱动社区基金会发展的“火车头”。受资源所限,要重点从本社区骨干中选聘培育秘书长,进而探索建立以相关专业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专业志愿者为主体的执行团队。

    坚持社区基金会支持项目的本地化。本地化是社区基金会的底色,而资助本地社区的公益项目是社区基金会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路径。在使命宗旨上,社区基金会要坚持以支持本地社区开展公益项目和发展公益组织为使命,以资源优势支持社区发展、推动基层创新。在组织运作上,要建立覆盖备选公益项目收集与培育、项目决策、项目执行和项目评估整个公益项目生命周期的本地化参与机制。要坚持开放透明原则,向本地居民征集重点关注的社区公共问题,向本地社区社会组织征集微公益项目。积极培育和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围绕本地居民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设计微公益项目。赋予社区党委和社区居民议事会在项目决策中的结构性位置,使公益项目切实体现本地民意。项目执行过程中要着力调动本地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力量,以公益项目带动本地公益微生态的发展,助力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

    来源:《中国社区报》10月23日3版

    新媒体部主任:马怀刚

    编辑/设计:安青柳


    • 公告
    • 帮助中心
    • 备案需知
    安全事务代理
    首页
    一键拔号
    导航